广西AI赋能千行百业超级联赛——2025年第八届中国·南宁海(境)外人才创新创业大赛(以下简称“南宁海创大赛”)由中共南宁市委员会教育科技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人才工作专项小组主办,是南宁市招才引智的重要品牌,经过六大分站赛区预赛的激烈角逐,来自全球的50个优质创新创业项目成功晋级本次南宁海创大赛决赛。
本次决赛将按照新一代电子信息与人工智能组、新能源组、新材料组、高端装备制造与低空经济组、生物医药与大健康组分组进行。现按照决赛公示名单组别顺序,逐一为大家展示成功晋级的团队和项目,本次为您介绍的是第五期——高端装备与低空经济组。
超高效低空飞行器与机器人动力电机
参赛团队/单位:超高效电机团队
一、项目内容
本项目所研发的产品为定制化的超高效小型动力电机及电驱动总成系列,具有轻小、高效、节能、稳定、安全以及低成本的诸多优势,主要定位于如下新兴工业领域:一是中大型无人机及低空载人飞行器;二是AI智能机器人、工业机器人及物流机器人等;三是智能化工业系统。同时可以面向具有特殊电机需求(例如:要求电机的体积足够小、重量足够轻、效率足够高)的应用领域,包括航天、军工、医疗等行业。核心竞争力为产品技术的领先性及在保证高效性与持久可靠性基础上超小的体积重量、超高的防护等级,以及,以及低廉的成本。
二、项目成果
用于低空飞行器与机器人的超高效小型动力电机及电驱动总成,核心技术包括如下四个方面:一是把电机的结构进行了全新设计,融合了磁阻电机和永磁电机两者的优点,最大限度的发掘了现有技术的潜力;二是把内部磁路与磁体方案做了大幅的设计优化;三是把冷却、散热及损耗做了全面的改进;四是成功应用了自主开发的工艺和新材料,包括磁性材料和导热材料等。目前节能高效的电机市场空间巨大,我们的项目产品顺应政策导向和国民需求,产品的高效性、独特性使得产品具有独一无二的竞争优势,市场庞大,前景广阔。
三、参赛团队/单位介绍
本团队是一支专注于超高效电机与智能控制系统的设计、研发、制造、销售及技术解决方案的新型高科技先进制造团队,由海归博士与国内技术专家联合组建。目前团队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储备了几十项核心技术知识产权,充分涵盖了材料、工艺、器件、系统设计等各方面,大部分核心技术已经成功应用于团队自主开发的产品中。
高端特种功率系统研发与产业化
参赛团队/单位:杭州谱析光晶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
一、项目内容
当前全球碳化硅行业极端环境应用场景需求激增,以能源勘探为例,超深井钻探深度超6000米时井下温度可达200℃以上,传统硅基芯片因耐温性(最高175℃)及体积效率限制难以满足需求。国际巨头长期垄断高温电源市场,国内企业多聚焦中低端领域,高端特种芯片国产化率近乎为零,还存在技术门槛高、供应链依赖进口、成本高昂等痛点。针对此市场空白,谱析光晶自主研发耐温达230℃的碳化硅芯片及系统,通过高温补偿电路、异基底封装、LLC谐振软开关等技术,解决传统芯片在极端环境下的温漂、寄生参数过大等难题。其石油勘探用高温功率系统已实现国产替代,单价从数万至百万元不等,材料毛利率超85%;同时为院所卫星推进器提供抗辐照电源模块,并切入光伏储能、电动汽车领域,产品已批量供货国内大型能源企业及各大航天院所,成为碳化硅领域少有的盈利企业。
二、项目成果
谱析光晶自主研发出耐温达230℃的碳化硅芯片及系统,借助高温补偿电路、异基底封装、LLC谐振软开关等技术,攻克传统芯片在极端环境下的温漂、寄生参数过大等难题;石油勘探用高温功率系统实现国产替代,单价数万至百万元不等,材料毛利率超85%;为院所卫星推进器提供抗辐照电源模块,切入光伏储能、电动汽车领域;产品已批量供货国内大型能源企业及各大航天院所,成为碳化硅领域少有的盈利企业。
三、参赛团队/单位介绍
谱析光晶专注于第三代半导体——碳化硅(SiC)特种芯片、功率模块及电源系统的研发与生产,面对国内耐200℃以上高温芯片及系统领域的长期空白,以“超高温、小型化、高可靠、高效率”为技术核心,致力于为能源勘探、航天军工、光伏储能及电动汽车等国家战略性行业提供自主可控的核心元器件。公司四位创始人均毕业于清华大学1998级电子系,核心团队成员拥有国际半导体巨头超15年高温系统研发经验,以及在半导体工艺、汽车电子市场和产线建设等领域的深厚背景。其中,创始人兼CEO许一力先生为清华大学本硕,现就读清华集成电路学院工程博士,曾是知名央视财经评论员,具备深厚技术理解力与产业宏观视野;CTO杨琦博士拥有15年海外功率电子系统研发经验,是团队技术灵魂人物。
芯片检测用原子力显微镜探针的研发
参赛团队/单位:梁胜德团队
一、项目内容
原子力显微镜是一种具有原子级分辨率的用于表面形貌,以及热、力、电、磁、光学等性能分析的重要仪器,广泛应用于半导体芯片,光通信芯片、液晶屏和太阳能板、材料科学、纳米技术以及生化等领域。其中,探针是非常关键的传感器,对检测的分辨率和一致性有决定性的影响。目前国际主流探针存在价格高,寿命短,分辨率不够,特殊性能(深槽,电磁学性能等)无法准确检测。开发新型探针迫在眉睫。
我们采用一维纳米材料修饰常规探针,使探针针尖半径由10纳米降低为2纳米左右,使分辨率提高了5倍。纳米线高耐磨性能使产品使用寿命提高10倍左右,用户综合使用成本有效降低。
二、项目成果
北京研发中心发展成果丰硕,在技术研发、行业认可与市场拓展领域成绩显著:2013年,其承担的北京市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资金项目通过验收,探针检测数据还被中科院采用并发表于《Nature Communications》;2014年11月,产品获国外知名大学认可采购,实现国际市场认可突破;2015年,与中科院合作开发出国际首创的多场耦合原子力显微镜探针,9月又在第四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晋级全国总决赛,获“优秀企业”称号,跻身全国先进制造行业50强;2021年,攻克技术难题开发纯金属丝探针,有效解决电学原子力显微镜探针磨损问题;2024年,凭过硬实力成为主流大型半导体公司合格供应商,进一步夯实行业市场地位。
三、参赛团队/单位介绍
公司专注于纳米技术、高性能原子力显微镜探针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开发的碳纳米管探针具有超高分辨率和超长使用寿命,技术水平处于国际领先地位,有力支持半导体芯片行业进入3nm制程、MOSFET过渡到FinFET结构。
研发团队近十年来活跃在纳米表征、原子力显微镜探针及半导体行业,开发了高分辨形貌探针,深槽探针,导电、磁性探针、微球探针等,克服了目前依靠磁性和导电金属镀层针尖极易磨损的缺点。新产品具有分辨率高,使用寿命长,一致性好等突出优点。
智能辐射探测与成像装备的产业化
参赛团队/单位:RADI实验室
一、项目内容
作为开展生命现象与机理研究的关键重要工具,智能辐射成像在生命科学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实现更为早期的微小病灶检测和更为深入细致的生理反应观测,对辐射成像仪器性能,提出了更高更复杂的要求。
本项目拥有110项以上的知识产权和10余项省部级、国家级荣誉,应用核科学和信息科学的技术和方法,以发展生命科学领域所急需的超高分辨率辐射成像设备为目标,设计出具有超高灵敏度和超高分辨率的探测系统。在产品迭代中始终保持技术上的引领性和对比性优势。
二、项目成果
1.辐射探测与成像装置:在性能和性价比上全面超越国际知名品牌西门子。
2.各类摄像头、剂量率仪:能够提供清晰且均匀的图像,即使在复杂的光照条件下,也能保持卓越的成像效果。
三、参赛团队/单位介绍
RADI实验室由重庆大学教授,江西变电设备研究院院长邓贞宙博士创办,专注于智能辐射探测与成像装备(PET)的研发、生产与销售。团队致力于为医疗影像等领域提供先进的技术解决方案,推动相关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项目研发团队开发出了多套国内首创以及领先技术,拥有涉及三个核心技术、整机及应用技术上的110余件一类知识产权和三百件其他类型知识产权,形成了辐射探测与成像行业领先的技术优势。该技术也获得了国际高新成果交易会优秀产品奖、中国光学十大进展和中国青年创新创业大赛国家金奖、中国医疗产业创新大赛第一名等。技术水平在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产品质量达到业内先进水平。
基于太赫兹远红外芯片的AI工业无损检测及产业化
参赛团队/单位:smartAI团队
一、项目内容
随着高端制造业发展,工业检测面临高精度、灵敏度和实时性等技术挑战,传统方法难以满足航空航天、新能源等领域需求,核心传感器长期依赖进口,成为“卡脖子”难题。本项目拟研发新一代工业检测系统,自主研制高性能传感器,采用新型材料替代传统半导体,突破灵敏度与响应速度瓶颈,适用于复杂材料无损检测。项目构建“AI芯片+智能模组+边缘计算+工业云平台”解决方案,实现图像增强、缺陷识别、趋势预测等功能,提升检测系统智能化与效率。
二、项目成果
项目成功研发新一代高性能工业检测系统,突破传统传感器在灵敏度、分辨率和响应速度方面的瓶颈,自主实现关键光电传感器的国产化,打破国外技术垄断。系统集成AI芯片、智能模组、边缘计算与工业云平台,具备图像增强、缺陷识别、趋势预测等功能,显著提升检测的智能化与自动化水平。成果已在航空航天、新能源等领域开展应用验证,具备良好产业化前景和推广价值。
三、参赛团队/单位介绍
本项目团队具备系统化的商业运作能力与产业化经验,核心成员在技术转化、企业孵化、市场拓展等方面经验丰富,熟悉高端制造领域从技术验证到量产的全过程。项目采用“B端起量+C端规模+平台延伸”模式,初期聚焦高端制造业无损检测需求,提供红外探测芯片与定制系统,切入B端市场并完成技术验证;中期推出标准化设备,拓展中小制造企业市场;后期构建智能云平台,推动从设备商向系统平台转型。团队已与高校、科研机构和头部企业建立合作,具备良好的产业协同与融资能力。
全国产共封装光模块研发及产业化
参赛团队/单位:慧创科技团队
一、项目内容
随着AI大模型、智算中心建设与“东数西算”工程的推进,高速光模块市场需求年均增速超过35%,预计2027年全球市场规模将突破500亿美元。本项目致力于研发超高速通信解决方案,突破传统电子架构的带宽瓶颈和延迟限制,面向AI算力、数据中心、5G/6G骨干网等场景,提供高带宽、低延迟、低功耗的光互联解决方案。项目采用自主设计的光电子芯片与III-V族激光器阵列,结合高密度3D堆叠与CPO共封装技术,实现单模块Tbps以上带宽的超高传输速率。本项目有望在未来三年内进入核心供应链,抢占Tbit/s级光模块市场先机。
二、项目成果
通过自研激光器阵列芯片等核心器件的协同设计,产品在能效比、集成度和可靠性方面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模块具备亚纳秒级延迟(<1ns)和金融级误码率(BER<1E-15),已完成Tbit/s级样机开发并通过头部客户验证,进入小批量试产阶段,预计2026年实现规模化量产。
三、参赛团队/单位介绍
慧创科技团队由光通信、半导体芯片、封装测试等领域资深专家组成,核心成员来自法国、清华、华科等国内外顶尖高校及由多年行业龙头企业丰富工作经验的博士团队组成,核心成员具备芯片设计—制造—封装—测试—系统集成的全链条能力。团队拥有10年以上高速光模块研发经验,累计申请专利20余项,团队整体具备“材料+芯片+封装+系统”的协同创新优势,能够在短时间内推动技术突破与商业落地。项目已经通过技术专利和国际认证,已与业内龙头企业建立合作,推动国产高端光模块商业化落地。
前瞻陶瓷萤光芯片
参赛团队/单位:明潮科技有限公司/郑韦治团队
一、项目内容
我们所生产无机萤光材料系可应用于高功率照明之关键零元件,其拥有高效率、高色均匀及高可靠度(耐温、耐湿)之特性。并采用先进技术,保证光源模组机构具良好的动态及热稳定之品质。新创科技产品主要应用于雷射投影机、雷射车头灯及固态照明等,具有环保(无汞)及绿能(节能)功效。
二、项目成果
目前LED几乎取代了所有的照明,但若将LED照明再次精进,以目前的封装技术是不够的,光源历史发展终将朝着高亮度、高效率的指标前进。我们要发表的产品是“萤光陶瓷片”,这产品将是未来照明的关键材料。他有四大优势,一、高耐温(可承受500度)、二、高散热(是硅胶的20倍)、三、色温均匀度好以及四、发光效率以及价格竞争力,都已经可以超越硅胶。目前我们是应用于汽车LED大灯,因为车厂的认证规范很严苛,所以经过几年努力,光是去年深圳就达到600万辆车是用陶瓷萤光片制作车大灯,目前尚未有一辆车因为车灯毁损被车厂召回。
三、参赛团队/单位介绍
深圳市明潮光电股份有限公司现有研发人员具有光电与电子背景博士与硕士数员,且均拥有相关业界多年研发及实务经验。我们主要产品为无机萤光体应用于高功率固态光源模组,目前现行市面上常见萤光体皆为萤光粉披覆硅胶及环氧树脂制成,由于更高功率之发光二极体点亮产生的高温将使萤光材料产生碳化及劣化,导致严重影响产品寿命。故期望透过研发陶瓷萤光体,达成高可靠度的目标,进而提升萤光体的寿命,并可在未来车灯照明产业发展中导入新型先进固态照明光源产品,这是一项新科技技术的导入,在应用范围上也是可以逐渐推广,市场上需求越来越大也是看好经济面的消费需求而发展之,并大幅提升国内车灯关键性元件与模组之竞争力与在国际上之能见度。
高性能降本提质激光精密加工制造机器人研发及产业化
参赛团队/单位:江苏航工军特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项目内容
工业级精密激光机器人加工技术应用于汽车、航空、电子等众多领域,达到千亿级市场规模!公司团队历时十余载,依托两大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研发出高性能激光机器人,拥有三大方面颠覆、四大核心技术、六大业内创新,实现在定位精度、轻量化程度、智能化程度、工作效率等各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团队凝聚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湖南大学等知名高校人才,在激光焊接与切割技术、智能机器人控制技术等方面具有高精尖的科研实力,多次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为数百家汽车零部件、航空航天制造、半导体芯片公司提供激光工业智能化机器人装备,具备业界领先的科研力量和实力。
二、项目成果
装备有效提升激光精密加工各方面性能,在精度、效率、轻量化、切割厚度、能耗性上均实现重大突破提升!拥有四大国际领先技术:实时回弹补偿神经网络结构系统、新型相变军工反离子激光系统、8年14万激光工艺数据库、三位一体复杂联动集成控制系统。具备六大创新点:集、移、补、优、库、离,分别为利用智能系统集成,实现高精度控制;第七轴移动工作台,提升一次性作业幅面;实时回弹补偿功能,大幅度提升5倍精度;全局结构优化设计,增强激光精密加工稳定性;配套激光切割工艺数据库,提升50%以上作业效率;专用离线编程系统,系统更加稳定和高效。
三、参赛团队/单位介绍
航工科技公司凝聚具有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德国美因茨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湖南大学等知名高校毕业的数十名博士和硕士,在激光焊机与切割技术、智能控制技术、结构CAE技术等方面具有高精尖的科研实力,且团队连续创业十年时间,项目应用于中国中车、航天晨光、银轮科技、中航工业等头部企业当中,为数百家智能制造行业大客户提供服务,积累行业内数百家大客户资源,团队具备技术和市场优势。航工科技于2024年5月15日已登陆股权交易中心成功挂牌(股权代码:810613),航工军特先后获得多轮知名资本战略投资,掌握多项高壁垒价值技术,积累数百家对口市场资源优势,加持借助航工科技股交所挂牌的巨大金融优势,在拥有“技术+市场+资金”的背景下,拥有良好创业条件和发展态势!
多陶瓷材料3D打印装备研发及其应用研究
参赛团队/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吴甲民团队
一、项目内容
面向陶瓷型芯型壳的一体化制造,研发出高品质的多种陶瓷浆料,研制出多材料陶瓷3D打印装备样机,制造出陶瓷型芯型壳一体化样件。研发多成形缸、可移动工作平台,研发多材料3D打印控制软件,研究智能信息采集、工艺分析一体的软硬件集成技术。基于多缸送料、紫外光固化、回收清洗技术的多种陶瓷材料3D打印。在确定最佳固相含量后,将多种陶瓷材料的浆料通过多缸送料的方式送入3D打印机的料槽中,并将整个面的激光聚焦到陶瓷材料浆料的表面,使其按照3D打印模型的几何结构完成打印过程,对多余的陶瓷材料浆料进行清理和回收,以作后期陶瓷材料的研究,再通过自主研究的脱脂和烧结制度获得具有优异性能的陶瓷材料,实现多种陶瓷材料制备的智能化。
二、项目成果
本项目创新性地提出多陶瓷材料3D打印装备研发,实现两种及以上陶瓷材料的同步打印,实现陶瓷型芯和型壳的一体化整体成形,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周期长、成品率低等问题。
三、参赛团队/单位介绍
团队依托华中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负责人吴甲民为该校材料学院教授、博导,系国家级青年人才、湖北省杰青,入选2024中国知网高被引学者TOP5%,现任增材制造陶瓷材料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兼任Journal of Advanced Ceramics等期刊编委及青年编委。长期研究陶瓷增材制造及应用,主持GF基础科研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等40余项项目;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136篇(28篇IF>10),获中国发明专利27项(1项以20万元转让),参与出版专著教材6部、制定团体标准16项;组织学术会议18次,作大会报告1次、邀请报告14次。曾获日内瓦国际发明展金奖、湖北十大科技进展奖、中国硅酸盐学会青年科技奖提名奖等荣誉。
面向高清显示蓝光材料及器件技术
参赛团队/单位:蓝骋团队
一、项目内容
蓝骋团队突破AMOLED屏幕“蓝光烧屏”全球难题,自主研发三大核心技术:创新电子传输材料使蓝光器件寿命提升90%,攻克车载、电视等高端屏幕技术瓶颈;通过AI+高通量计算与实验筛选,开发出蓝光主体/辅助层材料组合,性能超越进口产品;采用自主专利提纯设备,提升品质降低生产成本30%;通过技术引进、联合研发、自主研发三者结合的方式,提升核心竞争力,构建近100项发明专利,覆盖材料结构、器件等关键环节,实现高效率、长寿命的蓝光材料及器件技术产业化应用。打破国际巨头垄断格局,实现国产化替代,同步推进与硅基OLED显示企业合作在军民两用AR/VR显示中应用。
二、项目成果
1.蓝光主体材料、蓝光辅助层材料、电子传输材料和蓝光客体材料。
2.入选2024Westart全球创业投资大会百强项目。
三、参赛团队/单位介绍
蓝骋团队已成立嘉兴蓝骋电子材料有限公司位于嘉兴西塘古镇,技术来源于上海大学,在浙江大学长三角智慧绿洲科创中心概念验证项目支持下完成科研成果转化,已获得1000万元种子轮投资。已与京东方、华为等签署联合开发合同,将促成本公司(上游材料)-面板企业(中游制造)-华为(下游应用)的联合研发模式,推动国内OLED产业链的完善与发展。电子传输材料、绿光材料等已获得了华星光电、维信诺的测试报告,正在进行中试验证—量产导入阶段。项目预计总投资3亿元,已有研发及运营近3000平方米,预计在未来3-5年购置新建厂区,实现3亿-5亿营收,达产后实现5亿-10亿营收,利税千万元。